作者:
時間:2020年05月08日
信息來源:
站在哈佛肩上,放大自己的夢想
夢想是深藏在人們內心深處最深切的渴望,是你成就事業(yè)的原動力,夢想能激發(fā)你生命中的全部潛能。哈佛學子之所以有充沛的精力在圖書館學習到凌晨,因為他們都有自己的奮斗目標——理想。
理想和現(xiàn)實總是有差距的,幸好有差距,不然,誰還稀罕理想。不要因為夢想還沒有轉化為現(xiàn)實,或是因為希望渺茫就放棄了理想。為了理想要不屈不撓,不要讓日常生活淹沒了理想或使理想失去了亮色。
來到哈佛要有屬于自己的夢
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亨利是在貧窮中長大的。他的夢想是考上哈佛,還有就是當體育明星。當亨利16歲的時候,已經很精通棒球了,他能以每小時90英里(1英里約1.6千米)的速度投出一個快球,并且能擊中在橄欖球場上移動的任何東西。亨利高中的教練賈維斯對亨利充滿信心,認為他會成為偉大的橄欖球手,但是亨利想出去賺錢養(yǎng)家,攢錢為媽媽買一棟房子。
在亨利高中三年級的那年夏天,一個朋友推薦他去打一份零工。這對亨利來說是一個難得的賺錢機會,這意味著他將會有錢去買一輛新自行車,添置一些新衣服。但是,亨利也意識到,為了保證打零工的時間,他將不得不放棄自己的棒球訓練,那就意味著他將不得不告訴賈維斯教練,自己不能夠參加棒球比賽了。對此,亨利感到非常害怕,但他還是鼓足勇氣去找賈維斯教練,并決定把這件事情告訴教練。
“孩子,能告訴我你將要去干的這份工作能掙多少錢嗎?”教練問道。
“一小時5美元。”亨利仍舊不敢抬頭,囁嚅著答道。
“啊,難道一個夢想就值一小時5美元嗎?”教練反問道。
亨利突然意識到了自己的愚蠢。就在那年夏天,他全身心地投入到體育運動之中去了,并且就在那一年,他被波士頓紅襪隊選中了,簽訂了50000美元的協(xié)議。他還因此被波士頓市的哈佛大學錄取,獲得了哈佛大學的橄欖球獎學金,它使亨利獲得了大學教育。2005年,亨利和波士頓紅襪隊簽訂了500萬美元的協(xié)議,終于圓了為媽媽買一棟房子的夢想。
對于我們人類而言,夢想不僅是行動的主要推動力,也是諸多才能中最重要的因素。那些可以明確說出他們夢想的人,比那些對自己要什么都只有一個模糊概念的人,會有更多的機會去實現(xiàn)他們的夢想。
哈佛大學就是一個能夠幫助有志者實現(xiàn)理想的理想之地。在哈佛,有的人選擇了科學,把探索大自然奧妙作為自己畢生的追求;有的人選擇了法學,把以法律維護正義作為人生的信條;有的人選擇了商學,準備未來在商界搏擊,叱咤人生……盡管每一個人理想都不同,但是來到哈佛的人,都有一個屬于自己的夢。哈佛的這個傳統(tǒng)精神可以追溯到兩千年前的先哲柏拉圖。
柏拉圖(公元前427—前347)出生于雅典貴族家庭,母親出身于名門望族。柏拉圖幼年喪父,母親改嫁。他在年輕時參加過伯羅奔尼撒戰(zhàn)爭,而且是一位勇猛的戰(zhàn)士。
柏拉圖受過良好的教育。他青少年時期熱愛戲劇詩歌,寫過頌詩和抒情詩,表現(xiàn)出了其所具備的文學才能。柏拉圖20歲時成為蘇格拉底的學生,正是在蘇格拉底的思想和人格力量的影響之下,柏拉圖放棄了從政的理想,開始了他為之付出畢生精力的哲學事業(yè)。
據(jù)記載,蘇格拉底最后被雅典法庭以引進新的神和腐蝕雅典青年思想之罪名判處死刑。盡管他曾獲得逃亡的機會,但蘇格拉底仍選擇飲下毒堇汁而死,因為他認為逃亡只會進一步破壞雅典法律的權威。蘇格拉底之死使得柏拉圖對現(xiàn)存的政體完全失望,于是他開始轉向尋求一種理想的政體,并讓它付諸現(xiàn)實,從而讓人們生活在一個理想國度——在那里所有的人各就其位,各司其職,各行其是。然而,西西里之行不僅沒有使這位偉大的思想家實踐他的理想,反而使他成為階下囚、人口市場上被賣的奴隸。在強大的現(xiàn)實面前,柏拉圖并沒有放棄自己的理想,而是選擇了回到雅典辦學,傳播他的哲學、教育、政治理念。在此后的生涯中,盡管艱難、危險時刻伴隨著柏拉圖,但是他從來沒有放棄過自己的理想。美國詩人休斯有這樣一個描寫夢想的詩句:
緊緊抓住你的夢想
一旦夢想消亡
生命就像斷翅的鳥兒
再也不能飛翔
盡管柏拉圖的理想國因為種種原因沒有實現(xiàn),但是他在播種理想、追求理想的過程中所孕育的思想,卻被他的萬千門徒傳承了下來,成為人類文明的一個發(fā)端,這萬千門徒中就有哈佛。
一個人不管有什么樣的夢想,在實現(xiàn)夢想的過程中,每個人都散發(fā)著一種魅力,這是一種集自信、努力、奮斗于一身的魅力,這個時候的人是最高尚的,也是最值得人敬重的。哈佛教育它的學子們,要像柏拉圖一樣在心中樹立一個理想,帶著這個理想,走進哈佛,在哈佛為它澆灌甘甜雨露,讓它慢慢成長,若干年后,再帶著這個理想走出哈佛,去實踐它。時至今日,哈佛學子不論是輟學生還是在校生、畢業(yè)生,血液中無不滲透著柏拉圖的精神,無不在用他們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踐行著哈佛的這一理念。
文章來源: 《哈佛凌晨兩點半》 作者:李上卿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任何建議。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lián)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